欧意交易所-OKX欧易全球主流交易平台(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城镇节能建筑仅占既有建筑总面积的23%,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水平还有提高的空间。北方城镇采暖能耗平均为每平方米17公斤标准煤左右,也还有降低的空间,老旧建筑热舒适度普遍偏低;以上海为代表的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空调能耗高,建筑外遮阳等被动式节能措施基本没有应用,缺乏合理有效的采暖措施,冬季室内热舒适性差;以广州为代表的夏热冬暖地区,遮阳、通风等被动式节能措施也没有普遍地有效应用,致使室内舒适性不高,同时增加了建筑能耗。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谈起。首先是国家层面,一是要根据《节约能源法》,将建筑节能各个方面的法律制度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对《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明确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的,研究制定管理规定或办法。比如新建建筑市场准入、绿色建筑认证与推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民用建筑能耗报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管理等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通过这些配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把《条例》规定的各项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首先从标准规范体系来看,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涵盖了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从范围上涉及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简单的说,建筑从设计、建设、竣工到使用都有标准和规范进行约束,并实施严格的审查。同时,各地也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国家标准进行了细化,并通过这种方式把先进成熟的技术产品列入工程技术标准和标准图,通过标准引导技术进步,部分地区执行了更高水平的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例如,目前全国普遍执行65%的建筑节能标准,北京、天津已经执行了更高的75%的建筑节能标准。
第三是形成了产业支撑体系,我们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目录,来引导有关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我们也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示范项目,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例如,“十一五”期间我们推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我们测算仅就业岗位就能够提供23.3万个;我们也积极利用合同能源管理这样一种市场运作的方式,重点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降低建筑能耗,使得参与各方能够获得收益。并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比如一些省(区、市)对建筑节能工作的考核并没有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体系,没有纳入本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目标考核体系。可以说,没有考核,就没有了问责,推动工作的动力就弱化了。还有部分省(区、市)对建筑节能的考核评价局限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内部,大家知道,推动建筑节能工作需要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考核仅局限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内部,这使相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相应的政策、资金也就难以落实。
五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任务依然繁重。我国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量占建筑用能比例在2%左右 ,这与我国资源禀赋相比、与快速增长的建筑用能需求相比、与调整用能结构的迫切要求、与老百姓生活的改善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从我们目前的工作来看,长效推广机制尚未建立,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完善,产业支撑力度不够,有些核心技术不掌握,系统集成、工程咨询、运行管理等能力也需要加强。
首先,我们将继续推进能耗统计、审计及公示工作。我们要求各省(区、市)要对本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进行全口径统计,并将单位面积能耗高于平均水平和年总能耗高于1000吨标煤的建筑确定为重点用能建筑,并对50%以上的重点用能建筑进行能源审计,通过这种方式,诊断建筑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能情况。同时,对单位面积能耗排名在前50%的高能耗建筑和具有标杆作用的低能耗建筑进行能效公示,充分发挥包括新闻媒体、社会各界以及老百姓的力量,对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监督。
其次,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我们与财政部门共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重点建筑实行分项计量与动态监测,强化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争取到2015前完成20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建成覆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系统,实现公共建筑能耗可监测、可计量。另一方面,我们将要重点加强高校节能监管,规划期内建设200所节约型高校,提高节能监管体系管理水平,并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模式。
1、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长效机制。我们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并着力做好监管制度建设。一是各地要做好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掌握本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情况和建筑应用条件,确保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要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应用类型和面积,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审批。三是制定推广实施计划,通过计划切实把规划落到实处。四是加强关键设备、产品的市场监管及工程准入管理,确保质量和应用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施工、运行、维护标准,加大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运行管理、系统维护的模式,通过上述措施从机制上保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有效推进。
2、集中连片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是实施省级示范。我们将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建筑应用条件优越、地方能力建设体系完善、示范实施较好的省(区、市),打造省级集中连片示范区。二是继续支持城市示范及农村县级示范。已批准的示范市县,在确保完成示范任务的前提下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面积。三是鼓励在绿色生态城、低碳生态城(镇)、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中,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作为约束性指标,实施集中连片推广。四是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兵团)通过出台地方法规、政府令等方式,对适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及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强制推广。其中,中央财政将给与示范省、示范市县予以财政补贴。
3、创新绿色建筑的监管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规划中,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指标体系要求。要加强规划审查,对达不到要求的不予审批。其次,对应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项目,要加强立项审查,未达到要求的就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加强土地出让监管,不符合土地出让规划许可条件要求的也不予出让;第三,我们将在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内容,不通过审查就不能开工建设,并加强施工监管,确保按图施工,未达到绿色建筑认证标识的不得投入运行使用。建设单位还要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明示建筑的各项性能,接受监督。此外,对于自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要建立备案管理制度,加强监管。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新型建材。加快发展集保温、防火、降噪、装饰等功能于一体的与建筑同寿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积极发展加气混凝土制品、烧结空心制品、防火防水保温等功能一体化的复合墙体和屋面、复合墙板、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隔热门窗、太阳能光伏发电或光热采暖制冷一体化屋面和墙体、遮阳系统等新型建材及部品。推广应用再生建材。引导发展高强混凝土、高强钢,大力发展商品混凝土。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推动“禁实”向纵深发展。
对于什么是绿色生态城区,我们进行了规定:一是规划绿色化,要求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编制新区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筑、能源等专项规划。二是基础设施绿色化,要求新区的供能、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按照节能环保的要求进行建设。三是建筑绿色化,要求新区里面的所有新建建筑至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的要求,同时对其中30%的建筑还要达到绿色建筑二星以上的标准。对于这样的新区,中央财政也将给予奖励资金,促进绿色建筑和绿域的发展。具体的办法我们正在抓紧制定过程之中。